
近日,小琦来到了沈阳市和平区市府大路与北市一街交汇处,特意探访了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奉天邮务管理局旧址(沈阳市和平区市府大路157号)。这座建筑静静地矗立在街头,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迁。
这栋建筑呈现出典型的欧式风格,平面布局像字母“U”形,整体结构简洁而精美,带有浓厚的年代感。建筑由两层楼构成,楼顶修建了一个钟楼,钟楼高出建筑物四层,顶端装饰有绿色串珠形状的尖顶,显得尤为独特。墙面为仿石材质,顶部有精致的宝瓶镂空女儿墙,增添了一丝优雅与古典的韵味。大门两侧各有一根圆形柱和方向柱,完美衬托出建筑的气势。从整体上来看,这座建筑属于典型的折中主义风格,融合了多种建筑元素,既富有艺术感,又彰显出时代的印记。
展开剩余79%这座建筑的建设始于1927年,完工则是在1928年。然而,它的建造背景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1906年,盛京将军赵尔巽根据清政府与美、日签订的条约,决定在奉天(今沈阳)开辟商埠,并划定了奉天省城商埠的范围。这一范围从东至边墙,西至南满铁路附属地的东边界,南至浑河故道北岸,北至黄寺大道,总面积约为9.9平方千米。通过这个商埠,奉天成为了外资和商业的热土。
随着张作霖主政东北后,为了抵制日本的势力扩张,他开始大力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尤其是着力发展民族工商业。从1918年起,张作霖决定在南北两个市场——南市场和北市场——推动建设,不仅加速了奉天商埠地的开发,也大大限制了日本在奉天地区的经济侵蚀。可以说,奉天商埠地的建设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求,更是对抗满铁附属地扩张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在20世纪20年代,奉天的邮政体系与日本控制的满铁附属地的邮政系统一直是平行且独立的。这一历史背景也反映了当时的复杂局势。要理解这个背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中国邮政的历史。早在1878年,英国海关税务总司罗伯特·赫德便劝说清政府在天津、上海、北京等五个通商口岸试办邮政业务,这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起步。到1899年,牛庄邮政局在奉天、辽阳和锦州设立了分局,直到清朝灭亡后,1911年,奉天的邮政系统开始取代原有的牛庄邮政局。而在日本控制的满铁附属地内,奉天邮便局于1915年落成,成为了日本对奉天邮政控制的象征。
1927年6月,奉天邮务管理局的大楼在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北市场南侧开始动工。张作霖对这座新大楼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要求新建的邮务管理局建筑在规格上必须超过满铁附属地内的奉天邮便局,要比日本人建造的更加气派与雄伟。1928年6月,这座崭新的奉天邮务管理局大楼终于完工并投入使用。而令人唏嘘的是,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身亡,据说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恰巧是同一天,即1928年6月4日,但这一点一直未得到确认。
东北易帜后,奉天邮务管理局更名为“辽宁邮务管理局”。在1930年代,沈阳成为了打击毒品走私的重要前线。1930年,阎宝航、车向忱等人发起了辽宁省拒毒联合会,得到了辽宁邮务管理局的全力支持。当时,意大利人巴立地担任辽宁邮务管理局邮务长,成功查扣了大量日本贩运的毒品,其中包括147包贝洛宁、239包海洛因以及400箱鸦片。这一事件经过多方检验确认无误后,巴立地将案件上报给上级部门,并于1930年3月10日和6月16日两次在小河沿体育场举行了禁毒大会,现场焚毁了缴获的毒品,充分展现了当时邮务管理局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
沈阳解放后,这座建筑成为了沈阳特别市邮政局,后来更名为辽宁省邮电管理局,并最终由辽宁联通公司使用。2008年,奉天邮务管理局旧址被列为沈阳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则被评为辽宁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沈阳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这座奉天邮务管理局旧址,见证了一个世纪的沧桑与变迁,它不仅是沈阳乃至东北地区邮政发展的重要象征,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今天,它依旧伫立在这片古老的城市街头,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沉默的历史。
发布于:天津市垒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